腸道菌群基線特征是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減重效果的決定因素
9月15日,華南應用微生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團隊PI謝黎煒研究員與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內分泌代謝科陳宏教授、孫嘉教授團隊合作,在《生物波譜》(Microbiology Spectrum)期刊上發表了題為《腸道菌群參與超重/肥胖患者短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減重治療的研究》(Gut microbiota serves a predictable outcome of short-term low-carbohydrate diet (LCD)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obesity)的臨床研究報告。該研究首次報道了腸道菌群基線特征是超重肥胖人群短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減重效果的決定因素,構建了基于腸道菌群基線特征預測LCD減重效果的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模型。相關工作為臨床醫學體重管理和干預策略提供了科學參考。
在全球范圍內,超重/肥胖患病率呈快速增長趨勢,肥胖及其并發癥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ow carbohydrate diets,LCD)是減重治療的一種飲食干預模式,然而在不同的研究中,LCD干預的減重效果存在較大差異,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解釋這種異質性的現象,這也是醫學體重管理領域的一個難點。
低碳水化合物飲食(LCD)減重研究
該研究挑選了51名符合超重/肥胖診斷標準的18-65歲男性或女性受試者(臨床試驗前3個月未使用抗生素或藥物),受試者均采用隨機入組原則,分為不限制能量攝入的正常飲食(Normal diet,ND)組和不限制熱量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LCD)。飲食干預時間為12周。研究結果表明:在超重/肥胖人群中,不限制熱量的短期LCD干預具有顯著的減重效果,且無明顯不良影響。短期LCD減重效果存在個體化差異,LCD干預前即基線時擬桿菌屬(Bacteroidaceae Bacteroides)的相對豐度與短期LCD干預減重效果呈正相關。最后,該研究構建了基于基線腸道菌群相對豐度的高精度ANN預測模型,通過ANN預測模型發現,腸道菌群基線相對豐度可以作為LCD干預之前評估個體化減重效果的預測因子,對臨床醫學體重管理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0223-21
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