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時間:1979.11-1984.03
簡浩然(1911.12-2007.03),男,是我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五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屆中央委員,第五屆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二屆廣州市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長。
簡浩然先生1911年12月25日生于香港,廣東南海人。早年在廣州知用中學讀書; 1934年7月畢業于中山大學農學院農業化學系;1937年7月在中山大學研究院獲得碩士學位,成為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土壤微生物學研究生;之后,被聘為中山大學農學院副教授、教授,代理院長;1946年4月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留學,1948年10月獲得土壤微生物學博士學位;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返回祖國參加建設,并作為代表出席了廣州市第二屆人大會議;1950年參與了有機肥料廠的籌建工作,任副廠長、總工程師;1954年任中南衛生干部進修學校及湖北省寄生蟲研究所教授(二級);1956年任湖北省寄生蟲防治研究所環境衛生組主任;同年參與武漢微生物研究所(現武漢病毒研究所)籌建工作,隨后留在該所長期從事科研與管理工作,任研究員、副所長;1980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當選為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1982—1988年參加民革全國代表大會,任候補委員及中央委員;1986年調入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員,副所長;1988年12月退休;1990年獲得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簡浩然先生出生于辛亥革命時期,在七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主要精力致力于降污伏毒、變廢為寶、造福人類的神圣的科學事業,先后有十多項科研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獎勵,在國內外發表了數十篇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論文,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曾任中國環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美國紐約科學院院士、國際生物工程學會會員、廣州基因工程學會理事長。是我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和我國環境微生物學科的奠基人。
簡浩然早年留學美國并獲得博士學位,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懷著一腔報國熱情返回祖國。近六十年來,在環境微生物領域獲得多項開創性成就。早在50年代初,他受命負責治理污染農作物的含酚廢水,首次在我國采用生化法處理含酚工業廢水成功并獲取強效降解酚的菌株為我國與東歐進行科技協作做出了重要貢獻;60年代中期,他被指派為專門負責研究應對原子彈放射性污染城市飲用水問題的專家,首次建立起環境微生物庫;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他目睹大片農田遭受農藥污染,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領導開展了“化學農藥的微生物降解及應用研究”,在我國首次開展質粒分子育種并獲得成功,開創了我國環境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領域;80年代末,他雖已退休但仍為所熱愛的科學事業孜孜不倦地奉獻,主持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工廠印染廢水的處理”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同年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自己設計、操作簡便的基因合成儀并通過廣東省科學院成果鑒定;90年代中期,他以技術顧問的身份參加香港科技大學與我所合作的環境污染治理研究,為粵港兩地攜手治理環境污染做出重要貢獻;90年代后期至跨入21世紀的最初幾年,廣東省微生物所承擔的廣州市科技攻關項目“高濃度氨氮和難降解有機物的新型微生物處理法中試研究”,他作為技術顧問,盡管身患疾病,仍堅持帶病工作,不管刮風下雨,總是堅持每天到所里指導研究工作,并不辭勞苦到工廠指導解決中試遇到的各種難題,保證了中試研究的順利完成,在國內首先采用生物強化技術使有毒難降解的重油制氣廢水達到了國家排放標準,經鑒定該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不僅可在全國油制氣行業推廣,而且為制藥、化工、印染等行業的廢水處理提供了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此外,他首次提出環境生物整治的口號,比國際上提出同樣的口號早400多天;并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制造出我國第一株降解頑固污染的工程菌,開創我國定向改造微生物,以生物整治、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的先河。
簡浩然不但在科學事業上做出了卓著的貢獻,在品德上亦堪稱人世楷模。他在精神上永遠有所追求,早年立下為祖國科學事業獻身的遠大抱負,七十多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在科學園地默默耕耘,努力攀登。不論工作環境如何艱辛,他總是那樣充滿朝氣,團結同志,迎難而上。解放前,他在生活極端困難的局面下,為未來中國科技的發展寒窗苦讀;1946年他為了探索科技救國的真理,不辭辛勞遠渡重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1949年,新中國的黎明向他召喚,他毅然放棄豐裕的國外生活,投身到祖國的懷抱,在工業微生物及分子生物學領域大顯身手、大展宏圖。解放后,他還利用多次出國訪問的機會,帶回外國寶貴的科技工作經驗,同時積極向世界同行展示了我國科技的實力,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
簡浩然平易近人、為人師表、學風正派,教書育人付出大量的心血。他致力于未來人才的培養,不論工作多忙,仍要抽空為學生們備課講課。不僅注重研究生業務方面的培養,更注重學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建設,經常用自己在國外的親身經歷,對西方民主的認識來教育青年人熱愛黨,熱愛祖國,深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他所培養的眾多研究生,已在國內外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環境科學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并做出突出成績。簡老不但在科研上取得卓越的成績,在育人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幾十年來,為國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棟梁之才,被評為湖北省科學大會先進個人,并多次獲得優秀導師和優秀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他活到老、學到老,他退休后仍“老有所為,發揮余熱”,堅守在科研第一線。年近九旬的老人仍然激情洋溢,與年輕同志一樣堅持到所上班,還經常加班和帶病工作,他的行為給了年輕的科技人員莫大的鼓舞。他勤儉節約、嚴于律己。在廣州油制氣廠污水處理生化系統的改造項目中,他親臨一線指導工作,為攻克這一環保難題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同時還積極為廣東的環境保護出謀獻策,多次到貧困的老區,山區調查研究,參與項目介紹和審議以及項目規劃等工作。充分顯示了他對祖國科學事業的摯愛和赤誠之心,被評為廣東省老有所為先進個人。
簡浩然性格開朗,胸懷豁達,對任何事情都能正確對待,從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他幽默風趣,熱愛生活,平易近人朋友多;他德高望重,善解人意,在社會和家庭里也是文明的楷模,深受鄰里的廣泛贊揚。
“行可楷模人稱德,道范常存永垂青”。簡浩然先生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的精神風范永世長存。簡浩然先生的一生從20世紀初至21世紀近百年時間,他的生命軌跡為人們譜寫了一曲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光輝樂章。他那崇尚科學、寬厚仁愛、淡泊名利、艱苦奮斗、無私地奉獻給祖國科學事業的人生實踐和光輝形象留給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科技工作者為振興中華和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